中国冰壶队世锦赛创佳绩 新生代选手展现强劲实力
2023年世界冰壶锦标赛在瑞士巴塞尔落下帷幕,中国冰壶队在本届赛事中表现亮眼,女子队闯入四强,男子队则取得历史性突破,首次跻身八强,这支以年轻选手为主的队伍,凭借稳定的发挥和顽强的斗志,赢得了澳客体育国际冰壶界的广泛赞誉。
新生代挑大梁 女子队延续强势表现
中国女子冰壶队曾多次在国际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,此次世锦赛,队伍以全新阵容出战,队长由23岁的王芮担任,她此前作为替补队员参加过冬奥会,此次首次以主力身份带队,尽管经验不足,但王芮在比赛中展现出超乎年龄的沉稳,多次在关键时刻完成高质量投壶。
小组赛阶段,中国队与加拿大、瑞典等传统强队同组,首战对阵卫冕冠军瑞士队,中国队一度以3:5落后,但在第八局凭借王芮的精准击打连得3分,最终以7:6逆转取胜,这场胜利极大提振了队伍士气,随后中国队又连续击败德国和挪威,以小组第三的身份晋级淘汰赛。
四分之一决赛中,中国队遭遇实力强劲的苏格兰队,比赛陷入胶着,双方战至加局,王芮在压力下完成一记漂亮的“双飞”击打,帮助中国队以8:7险胜对手,虽然半决赛不敌最终夺冠的加拿大队,但第四名的成绩已是中国女队近五年来在世锦赛上的最佳表现。
男子队实现突破 战术创新成关键
相较于女子队的稳定发挥,中国男子冰壶队的表现更令人惊喜,由25岁的许静韬领衔的队伍在小组赛中先后战胜美国、意大利等队,首次闯入世锦赛八强,许静韬在赛后表示:“我们赛前制定了针对性战术,重点研究对手的投壶习惯,这让我们在关键时刻总能找到突破口。”
值得一提的是,中国队在本届赛事中大胆尝试“五垒战术”,即由替补队员在特定局次上场担任关键投手,这一创新举措在对抗瑞典队的比赛中收到奇效,替补出场的张志鹏在第七局完成一记高难度“传击”,帮助队伍奠定胜局,国际冰壶联合会技术官员评价称:“中国队的战术灵活性为这项运动注入了新活力。”
年轻化战略见效 未来值得期待
本届世锦赛,中国冰壶队平均年龄仅为24岁,是所有参赛队伍中最年轻的,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李颖表示:“我们从2018年开始推行‘新星计划’,通过国内联赛选拔苗子,并邀请外教进行系统训练,现在看,这套培养体系正在结出果实。”
年轻选手的成长轨迹有迹可循,女子队二垒马秀玥曾在青年冬奥会获得银牌,男子队三垒邹强则是通过大学生联赛脱颖而出,他澳客电脑版们的快速成长,得益于国内日益完善的冰壶赛事体系,全国冰壶俱乐部数量已从2015年的7家增至43家,注册运动员超过800人。
国际冰壶格局生变 亚洲力量崛起
本届世锦赛折射出国际冰壶格局的新变化,除中国队外,日本、韩国队也表现抢眼,日本男子队更是获得铜牌,国际冰壶联合会主席凯特·凯斯尼斯指出:“亚洲队伍正在改变这项运动的竞争生态,他们的技术细腻度与战术执行力令人印象深刻。”
专家分析认为,亚洲队伍的崛起与室内冰场的普及密切相关,中国目前拥有22座符合国际标准的冰壶场馆,较2010年增长近十倍,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张斌表示:“场馆基础设施的改善,让运动员能够进行全年无间断训练,这是成绩提升的基础保障。”
商业价值提升 产业链逐步完善
随着竞技成绩的提高,冰壶运动的商业价值也水涨船高,本届世锦赛期间,中国队的比赛收视率较上届增长120%,某运动品牌随即宣布与中国冰壶协会达成三年赞助协议,赛事解说员刘星宇感慨:“十年前解说冰壶比赛时,很多观众还分不清‘冰刷’和‘冰壶’的区别,现在社交媒体上已涌现出大量技术分析帖。”
产业链下游同样蓬勃发展,浙江某企业生产的冰壶石材已通过国际认证,打破加拿大公司长达百年的垄断,哈尔滨则依托冰雪旅游资源,推出“冰壶体验游”项目,春节期间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。
挑战犹存 需突破三大瓶颈
尽管进步显著,中国冰壶仍面临诸多挑战,首先是人才厚度不足,目前国家队主力与替补队员间存在明显差距,心理素质有待加强,本届世锦赛男子队在四分之一决赛中因关键局次连续失误导致败北,基层教练短缺问题突出,全国持证教练不足200人。
针对这些问题,中国冰壶协会秘书长李东岩透露,新周期将启动“青苗工程”,在东北地区中小学推广冰壶课程,同时与挪威、加拿大等国建立教练员交换机制,国家青年队也将首次参加北美巡回赛,以赛代练积累经验。
展望米兰冬奥 力争再创辉煌
随着2026年米兰-科尔蒂纳冬奥会临近,中国冰壶队已制定明确的备战计划,女队主教练拉斐尔表示将重点打磨队员的“旋壶”精度,男队则计划引入运动科学团队,通过数据分析优化战术决策。
曾带领中国女队获得冬奥会铜牌的名将王冰玉指出:“现在这批年轻选手的身体条件和技术基础都比我们当年更好,只要保持正确方向,完全有可能在米兰带来更大惊喜。”她的期待,或许正预示着中国冰壶的新黄金时代即将到来。